当前位置: 首页 > 产品中心

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印发《关于加快推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实施方案》的通知

来源:bob综合app官网版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5-06 03:32:41

产品介绍

      各县(区)党委和人民政府,市各开发区、新区、园区党工委和管委会,市委各部委办, 市各委办局,市各直属单位:

      《关于加快推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实施方案》已经市委常委会会议、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,现印发给你们,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。

     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,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。为贯彻落实省委、省政府关于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总体部署,加快补齐农民增收短板,建立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,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,推动实现共同富裕,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。

      (一)指导思想。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践行“争当表率、争做示范、走在前列”光荣使命,聚焦“共同富裕”时代主题,按照“四化同步”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要求,围绕破解制约农民增收短板弱项,激发农民增收动能,探索助农增收路径,拓宽农民增收渠道,推动农民经营能力持续提高、资源资产持续富集、生活品质持续改善。

      (二)目标任务。全面落实各项增收措施,推动工资性收入大幅度的提高、经营性收入持续增加、财产性收入加快扩展、转移性收入稳步增长,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城镇居民,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,农民收入结构逐步优化,确保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“走在苏北前列、快于全省平均”,到2025年,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3万元左右,到2029年,力争达到4万元左右,提前实现省定农民收入十年倍增目标。

      1. 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。结合“技能宿迁”行动,建立农民工技能培训计划,围绕进城入镇就业,编排劳动力底数、就业需求两项清单,推动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。依托市县两级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机构,加强与上市公司、行业龙头开展校企合作,实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实效性的技能培训,提升农民工进城就业、适岗选择能力。紧扣“6+3+X”产业高质量发展和20条重点产业链建设需求,采用“定向式”“菜单式”“全链式” 模式,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、新录用人员岗位技能培训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训、高级技师岗位技能提升培训,通过开设长期班、短期班方式,靶向培养,定向就业,提升就业到岗率,促使农民工成为具有更高技术水平的产业工人,适应一直在升级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需要。全市每年完成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1万人以上,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8500人以上,培养乡土人才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5000人以上,取得各级职称600人以上。〔责任单位: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、江苏农民培训学院等,各县(区)、市各功能区,以下均需各县(区)、市各功能区负责落实,不再列出〕

      2. 提升新型农民素质能力。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,推动农业种养技术和创业技能培训下沉,大力推广田间课堂、地头讲习所,采用“理论授课+实践操作”方法,培训一批“田秀才”“土专家”,打造乡村产业主力军。创新新型农民培训手段,以涉农院校为主体、科研推广机构为补充,采用“院校+基地”模式,依托现代种养基地,开展农业生产全流程培训, 提升农民实际操作能力。开展“农民工匠”培育行动,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专业高超技能的农村人才。全市每年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1.5万人,培育“农民工匠”100人以上。(责任单位: 市农业农村局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、市农科院、江苏农民培训学院等)

      3. 全面拓展新技能培训。围绕不断涌现的新业态新产业,开辟农民新型技能培训。实施直播电商英才培训计划,抓好网络经济专项培训,重点提升直播带货、产品运营、品牌打造等能力,打造一批“新型农民网红”“返乡大学生网红”“巾帼网红”“残疾人自强网红”。结合城乡服务业发展,强化家政服务、养老托育、快递配送等技能培训,引领农民参与现代服务业发展。全市每年培训新技能从业人员1.5万人以上。(责任单位:市农业农村局、市商务局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、市妇联、市残联等)

      4. 完善对接平台促就业。拓展就业对接渠道,实施“乐业宿迁”春风行动,组织本土用工重点企业、规上企业,开展线上直播招聘、“送岗到家”村村行巡回招聘、“周六市场招聘”活动,有效搭建面对面就业对接平台,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。延伸就业服务体系,按照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要求,设立农民工就业服务窗口,有明确的目的性地提供政策解答、岗位推荐、就业培训等“一站式”服务。拓宽就业服务网络覆盖面,推动与苏锡常、北上广深等地,开展劳务输出对口合作对接,实现更高层次、更高报酬就业。全市每年举办线万人。每年新增农民转移就业3万人左右,其中新增劳务输出8000人以上。(责任单位: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、市农业农村局等)

      5. 发展群链经济促就业。围绕强链延链补链,推进重点项目招引与建设,重点推动链上关键节点企业做大做强,以点带链、以链带面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,振兴乡村产业,拓展农民就业空间。聚焦农业六大产业细致划分领域“三群四链”建设,重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、农业重点项目建设,聚焦园区、小城市、特色镇布局,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集中区,推动农产品加工业、现代服务业更多留在农村,就业岗位更多留给农民,建立农民就地就业优先制度,带动周边农民充分就业。到2025年,全市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以上,每年新竣工农业重点项目100个以上。聚焦20条重点产业链建设,将各级工业园区、商业区作为农民进城入镇就业主渠道,通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,建立企业用工与农民就业定向对接机制,解决农民进城入镇务工需求,打造农民就业新高地。(责任单位:市农业农村局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市商务局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)

      6. 培育“家门口”项目促就业。立足打造“半小时路程务工圈”,推动乡村产业项目、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业项目、“以工代赈”项目等在镇区、农民集中居住区周边落户, 吸纳留守劳动力就业。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带动就业,结合“雨露计划+”,实施农村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工程,鼓励开发乡村水管员、护路员、生态护林员、农田管护员等公益性岗位,吸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。全市每年新增“家门口”就业1万人以上,新增公益性岗位300个以上。(责任单位: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、市乡村振兴局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、市水利局等)

      7. 搭建乡村创业平台。建立创业孵化示范基地,针对返乡农民工、高校毕业生、退伍军人等重点群体,坚持因地制宜、因村施策,依托乡村特色产业优势,采取众创空间、星创天地、创新工厂等模式,推动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基地、返乡创业园、大学生创业园、科技创业载体,帮助农村创业带头人开展上下游配套创业,带动更多农民学技术、闯市场、创品牌,促进农民营收稳步增长。搭建乡村电子商务平台,结合乡村特色产业培育、品牌产品打造,健全完善县乡两级电商服务中心,依托现有种养设施、农产品加工厂,打造一批直播场景,为新生代农民提供经营新空间。全市每年扶持农村创业人员5000人以上。(责任单位: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科技局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商务局、市退伍军人事务局等)

      8. 落实乡村创业政策。建立乡村创业导师队伍,探索“平台+导师+创客”服务模式, 组织创业导师进基地、进企业、进高校,为返乡创业者做好创业项目选择、政策咨询等专业服务。落实创业扶持政策,实施“引凤还巢”计划,针对返乡创业发展的农民,加大资金、用地、人才等方面扶持,积极落实富民创业担保贷款贴息、税收优惠、创业补贴、用地保障等一系列政策,推动农业担保贷款、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向创业农民延伸覆盖,降低农民创业门槛,促进初创项目发展。全市每年力争投放富民创业担保贷款5亿元以上,每年新增农业担保贷款2亿元以上,每年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8亿元以上。(责任单位: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、市财政局、市乡村振兴局、市税务局、人行宿迁中心支行、江苏农担宿迁分公司等)

      9.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增收益。按照“量化到人、固化到户”原则,加强完善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制度,保障农民作为集体经济成员各项权益。结合新一轮村集体经济振兴计划,通过资产入股、联合开发、生产服务、资源整合等模式,增强集体经济分红能力。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机制,引导集体经济强村拿出特殊的比例收益进行成员分红,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收益分配成熟经验,促进强村与富民同步发展。到2025年,全市涉农村居全部建立规范化收益分配机制,涉农村居村均经营性收入突破60万元,经济强村占比超过全省中等水准,分红村占比达10%以上。(责任单位:市农业农村局)

      10.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增收益。持续深化农村承包地“三权分置”改革,促进土地经营权以出租、入股或其他方式流转,推动土地经营和农业生产规模化、集约化,实现要素集聚、土地溢价,增加农民土地收益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市承包地流转率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。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改革,盘活农村闲置低效土地,让集体经济组织分享土地资源增值收益。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,探索“三权分置”路径,健全宅基地分配、使用、流转等制度,鼓励有条件的地区,依法依规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,增加农民收入。(责任单位: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、市农业农村局等)

      11. 盘活利用资源资产增收益。推动集体资产企业化经营和股份制改革,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各领域,整合盘活闲置厂房校舍、资产产权等生产要素,采取出租、入股等形式,使农民获得稳定收入。结合农房改善和乡村旅游,支持引导农民通过自营、出租、入股等方式,盘活利用自有住宅或其他设施,依法依规发展民宿、农家乐等经营性项目,增加财产收入。(责任单位:市农业农村局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、市农房办等)

      12. 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增收益。以规模经营为依托,以分工协作为前提,以利益联结为纽带,鼓励组建服务联盟、联合社、产业化联合体,拓展“有突出贡献的公司+家庭农场”“合作社+农民”等合作模式,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。积极推广订单生产,按照定品种、定品质、定价格、定数量“四定”购销原则,通过保底收购、利润返点等方式,带动产品稳定销售,实现优质优价,增加农民经营收益。积极实施科技入户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、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、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、“一喷三防”等补助项目,逐步扩大种养物化补助范围,助力粮油、果蔬等产业增产增效,带动农民直接增收。全市每年开展订单收购90万亩以上。(责任单位:市农业农村局)

      13. 加强乡村社会保障。推进养老保险、医疗保险、失业保险等城乡一体化,鼓励有条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成员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进行补助,慢慢地提高城镇和乡村居民医疗报销比例,提升农民受惠度。实行分层分类常态化救助帮扶,完善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, 落实农村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。适时调整农村低保、特困人员救助、农村困难残疾人补贴等标准,保障好低收入群体基本收入和生活保障,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城镇和乡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每年不低于8%增长。(责任单位: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、市财政局、市医保局、市民政局、市残联等)

      14. 加强农业支持保护。健全农业农村多元投入保障机制,稳步提高、逐步优化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和结构。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、稻谷补贴、秸秆还田补贴等政策,确保及时足额发放。拓展农业农村融资抵质押物,细分行业领域研发更多专项贷款产品,积极推广“农园贷”“一村一品贷”等金融支农产品。落实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,持续推进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、种植收入保险试点,扩大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覆盖面,保护农民利益。(责任单位:市财政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、人行宿迁中心支行、宿迁银保监分局等)

      (一)加强组织领导。各地要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、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,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作为第一责任人,要亲自研究推动农民增收工作,分管负责同志要具体抓好各项措施推进落实。各县(区)党委农办要牵头做好农民增收日常管理工作,定期开展会商,找准问题症结,促进精准施策。有关部门要强化协调配合、形成合力,将农民增收各项工作落到实处。

      (二)强化调度推进。市级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,抓好对应任务的调度工作,按季度将情况报予市委农办汇总。各地要围绕农民增收目标,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,细化工作节点,全面建立农民增收信息系统,以村居为单元做好农民增收信息的实时更新,为全市农民增收决策提供较为可靠依据。要发挥考核“指挥棒”作用,层层传导压力,细化责任落实,切实做好农民增收情况跟踪监测。建立完整调度推进机制,定期开展评估,及时优化增收措施,加快推进农民持续增收。

      (三)营造浓厚氛围。要利用各类媒体平台,加大就业政策、创业扶持、培训政策等宣传,确保宣传到户、明白到人。加强典型培育和推广,激发社会各界发展农业、建设农村、富裕农民的动力和热情,营造加快乡村振兴、促进共同富裕的浓厚氛围。